北京:应对汛期地质灾害 已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.4万余张

人民网北京6月2日电 (记者李博)北京汛期将至,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持续提升科学监测、预警能力,已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.4万余张,多种形式向市民普及地质灾害防范知识,并开展全流程演练,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。
据介绍,北京市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,涉及10个山区;灾害类型为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和地面塌陷。过去十年,从发生灾害类型来看,崩塌占八成以上;从发生时间来看,汛期占八成以上;从发生灾害区域来看,门头沟、房山、延庆、昌平区较多。
“我们结合气象分析,预测今年北京市地质灾害发生时段将集中在汛期,数量与多年平均持平。”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说,类型以山区公路沿线小型崩塌为主,遇到极端强降雨天气,存在发生泥石流风险。需要重点防范地质灾害中、高易发区,村庄、学校、景区人口聚集区,山区公路沿线、在建工程等重要建设活动区。
今年汛前,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聚焦“监测、预警、响应、转移、排查”5个环节,坚持“实时、精准、高效”3个标准,持续提升防治水平。组建了专家工作组和防汛应急党员先锋队,采取专群结合“拉网式”排查1.4万人次,覆盖了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;动态更新隐患点台账;逐户摸排受威胁的“房、户、人”信息、矢量化落图,划定重点关注区域。加强风险源头管控,持续推动隐患点综合整治。实施“监测预警提升工程”,监测覆盖率提升1倍;增强了技术保障,数据处理能力提升2-3倍;搭建了决策指挥平台,提升防御响应能力。
汛期,在监测方面,部署了3600多台(套)监测设备,覆盖全部泥石流隐患;结合雨情,实施应急监测,200名专业人员,13台专业无人机、3台边坡雷达一线待命。强化京津冀联防联控,将实时同步京津冀三地2200多台雨量计监测数据,密切关注土壤含水率变化;即时发布《监测预报》,指导精准防控。强化群测群防,1200余名群测群防员持续开展拉网式排查,将异常情况实时传送到“指挥系统”,及时提醒周边群众防灾避险。
在预警方面,完善预警体系,形成了“点线面结合,长短临协同”的时空立体预警体系;将根据雨情、水情,动态调整预警级别和范围,提早发布精确到乡镇的区域预警、到路段的山区道路沿线崩塌预警,到点位的泥石流沟短临预警,指导群众避险转移。
此外,还将完善分析研判机制,根据监测情况及降雨落区,针对居民点、京津冀跨境流域等十多类风险对象开展研判,并持续做好避险场所、路线安全研判。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,落实好直达基层一线的“叫应”和跟踪反馈机制。
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提示:汛期,市民朋友前往山区游玩前,请关注最新天气预报和风险预警,确保出行安全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